改革开放四十年南海分局发展历程

07.12.2018  17:13

1965年3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在广州设立南海分局,早期由海军南海舰队代管,后由国家海洋局党委与海军南海舰队双重领导。198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南海分局改制为国家海洋局垂直领导和管理,现役干部和战士集体转业、改工,全身心投入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潮中来。南海分局的职能使命,由最初服务于近海防卫战略战区保障的海洋调查、海洋水文观测预报,逐步丰富和拓展,践行国家海洋战略,开展近远海海洋调查,建立和完善海洋灾害预警报体系,提供公益服务,维护海洋权益,实施海洋监视监测和行政管理,保护海洋环境和协调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担南海区海洋综合管理。

  成立伊始,南海分局仅有80名工作人员、5艘船舶及广东省气象局移交的16个海洋水文站。随着职能的拓展,分局的人员、编制、机构全面调整,能力也飞速提升。2018年机构改革前,在编人员共1870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200多名,博士110多名,还有近千名编外人员。机关设16个处室,辖19个处级所属单位,包括中国海监第七、八、九、十、航空、维权执法6个支队,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南海预报中心、南海信息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南海标准计量中心,以及汕尾、深圳、珠海、北海、海口和三沙6个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有集海洋执法和科研调查于一体的船舶共27艘,其中万吨级船1艘,快艇50艘,飞机9架。

  2018年,自然资源部正式成立。南海分局坚决贯彻执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上级指示,顺利完成了中国海警转隶,并转为自然资源部海区派出机构。

  多年来,南海分局承担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坚定维护海洋权益,扎实开展行政管理,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不断拓展能力保障公益服务。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综合管理、执法和科技人才队伍,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配备了精良的陆海空装备,打造了一张陆海空天四位一体的海洋观测监测网,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业务支撑体系,积累了一系列丰富的南海资源及基础信息数据库,沉淀了半个世纪“忠诚担当、敬业奉献、严谨求实、团结拼搏”的南海精神。

  深耕南海放眼大洋,海洋调查开启海洋事业

  南海分局起步于海洋调查,在“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号召中,从成立之初便承担了一系列国家海洋基础调查。首先立足近海,查清近岸家底;再推及南海中、南部,致力于掌握整个南海的海洋空间;进一步拓出两洋(西南太平洋、印度洋),直至抵达南北两极。多年来,海洋调查深耕不辍,奠定了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石。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海洋事业的拓荒期,南海分局万吨级功勋远洋调查船“向阳红五号”承担了我国洲际导弹靶场的选址调查和发射试验落点指挥船任务,先后5次冲破岛链封锁,远赴南太平洋开展远洋调查。在执行任务中,创造性地完成“追台风”,首次对台风进行现场跟踪观测,填补了海洋气象学的空白;首次获取了大洋锰结核矿样本,为我国在国际大洋海底权益的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导弹落区的精确海洋环境气象预报,确保了导弹发射任务不错过转瞬即逝的窗口期。此举不仅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国内海洋类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也开启了我国挺进深海大洋的序幕。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通过了我国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建立海洋观测站的计划。南海分局负责开展南沙建站的选点勘察和分析论证。南海分局组织的考察队先后考察了南沙永暑、华阳、六门三礁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生物资源等情况。其中露出水面干出礁最大的永暑礁也不足4平方米。为了获取岩层资料和基准点潮位,调查队浸泡在齐腰深的海水里打孔取样,在临时搭建的木排上定位、测流、测风,连续艰辛勘察观测了7个昼夜,还树立起了一座考察纪念碑。调查队冒着外国不明武装人员袭扰的危险,完整获取了所需的数据资料。凭借此次调查结论,我国最终选定在永暑礁建站。1988年8月永暑礁南沙海洋观测站落成,并发出了第一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填补了我国和世界对南海腹地的海洋观测空白,履行国际义务,为人民造福。

  多年来,南海分局先后组织开展了海洋水文断面调查、珠江口污染调查、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南海近海污染基线调查、中美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考察、中日联合黑潮调查、黄岩岛地质地貌调查、大陆架综合调查、南海北部环境调查、南海中部综合调查、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908”专项、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南海岛礁生态本底调查、南海区海岸线调查等众多涉及南海近海、中部和全海域海洋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同时积极参与南北极和大洋环球科学考察,获取了大量翔实的海洋基础资料,填补了诸多空白,为我国海洋科学发展、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防御和国防安全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015年至今,南海分局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主要岛礁进行了珊瑚礁资源生态调查,为我国在该区域进行资源开发、海岛规划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权益维护积累了宝贵的基础资料。期间,南海分局于2016年组织集结了珊瑚礁、海洋动物、遥感等多学科领域的技术力量,开展了南沙珊瑚礁生态监测、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珊瑚礁生态遥感监测等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对南沙岛礁进行系统的珊瑚礁生态本底调查,同时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珊瑚礁本底调查,为国家划定南沙海洋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和生态环境底线提供了数据支撑。2017年,南沙珊瑚礁在线监视监测系统成功实现了布放与运行。目前,南海分局已经连续3年开展了南沙珊瑚礁生态综合调查、监测和评估工作,为南沙珊瑚礁生态监测工作的业务化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沙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海洋观测中心、海洋科研设施等民事项目由南海分局组织申报立项和实施建设,旨在建成集开放式、综合性、集约化为一身的南沙海域陆海空立体监控网络体系。2017年1月1日,南沙岛礁海洋环境观测系统业务化运行正式启动,涵盖海洋观测、环境监测和海洋预报三大领域,达到了“项目建成之日即业务运行之时”的要求。随即,以此为依托的海啸预警监测和珊瑚礁在线监测也启动运行。

  近年来,南海分局通过积极参与重大国家专项任务,坚定地向深远海进发,并不断拓展声学、重磁、底质等多学科调查。2017年,南海分局作为牵头单位圆满完成了西太平洋海底底质和底栖生物调查,获取了包括5000米以上水深岩石采样等一批高质量的样品,刷新了南海分局在深远海开展海洋调查的纪录。

  南海分局在数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开展南海北部断面调查的同时,还组织推动实施南海中南部和印度洋断面调查,极力拓展我国海洋断面调查的地理范围,丰富海洋环境观测数据,提升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水平,进而增强我国在世界海洋领域的认知度和话语权。

  南海分局目前还承担了“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重大工程”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推进工作。

  此外,南海分局于2016年和2017年先后成功组织开展了长征五号火箭首发和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助推器残骸海上落区监测任务,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局等五部委的联合表彰,为发展民方海上测控力量提供了有益尝试。

  多年来,南海分局的海洋调查船纵横中国海、南下印度洋、东出太平洋,克服重重困难,安全圆满完成任务,各级各岗人员工作风貌良好,体现了南海分局“能干事,干成事”、在科研调查、船舶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迎难而上不辱使命,坚定不移维护海洋权益

  自1985年南海分局派出调查队对黄岩岛进行地质地貌调查,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黄岩岛,维护南海海洋权益就一直是南海人的光荣使命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全球性的海洋资源开发热潮,周边国家对南海资源的觊觎,使得南海权益问题日益严峻,权益之争也即资源之争。

  成立于1999年的中国海监队伍扛起了维护海洋权益的重任。从2004年首次北部湾海上边界巡航管护,至2007年经国务院和外交部批准确立南海定期维权巡航制度,整个南海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工作正式实施,南海的全天候全年度维权执法工作全面铺开。

  南海分局开展维权工作始终讲政治、顾大局,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维权维稳两手抓,张弛有度,遏制了周边国家对南海的进一步侵权行为,并为我国开发南海保驾护航。同时,在菲律宾、越南等周边国家渔民因台风、海难遇险时,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多次顶风战浪紧急驰援救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

  南海分局的船队规模不断扩大,维权工作的机制、手段也都在探索中推进,即使任务量呈指数级上升,工作也卓有成效:抵近观察南沙外占岛礁,获取争议岛礁的第一手动态资料;成功阻止外国非法调查作业;为我国在南海进行资源勘探、海上钻井作业等工作进行护航清障;在曾母暗沙海域投放主权碑;多次驱逐外国海洋考察船在我海域非法作业……

  2012年4月,因某国海军企图抓扣在黄岩岛作业的我国渔民,我海监船临危受命,及时抵达现场保护了渔民。由此,开启了不间断的对黄岩岛全天候巡航守护,树立了对特定海域海岛实施管控的成功典范。

  自开展南海全海域定期维权巡航以来,南海分局的海洋维权工作任务量呈几何级上升态势。与此同时,执法队伍的规模却未曾相应扩充,尤其是2013年起国务院重组国家海洋局期间,因人事冻结等因素使人员无法得到补充,执法队伍的壮大发展有所滞缓。在繁重的任务面前,原有人员工作压力激增,困难重重。但在国家使命、海疆安危面前,南海人舍小家为大家,无怨无悔超负荷工作,不少人每年出海的时间达到250天以上。为了解决业务用船的压力,南海分局在确保维权任务的基础上统筹安排,集约高效安排搭载任务开展调查、监测等业务工作,做到维权执法和调查监测两不误。

  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扎扎实实开展行政管理

  多年来,南海分局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规,采用海陆空相结合的方式,以“海盾”“碧海”和无居民海岛专项执法行动为重点,对海洋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对国管的重大项目采取全程监管,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海砂开采、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生态监控区、海洋自然保护区等实施巡航监管,采取船舶绕岛观察、抵近监视和人员登岛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海岛执法检查。自中国海监南海总队1999年成立以来,共查处各类海洋违法行为410余起,执行罚款额约1.92亿元,严厉打击了海洋违法行为,维护了南海区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南海分局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历来作风严谨,高度重视证据,力争案案办成铁案。2013年12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宣告赢得了关于“海丽高尔夫球场有限公司非法占用海域行政处罚案”旷日持久的诉讼。该案从立案到终审判决历时近4年,南海分局的办案、执法人员为此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历经海洋行政案件的所有司法程序反复考验,仍然无懈可击。该案最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当年的十大环境保护行政案例,是南海分局办案风格的代表和写照。

  2016年始,南海分局与地方开展西沙海域海岛保护联合执法,实现了对西沙群岛重要岛礁的执法全覆盖,全面掌握了西沙海域的开发和生态保护情况,为有效推进海岛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南海分局不断加强海洋倾倒区的选划、论证,严格落实了海洋倾倒的跟踪监测和倾倒后监测,严把倾倒许可证的发放关,确保了海洋倾废活动的科学、合理开展。全面落实填海工程申报、开工、监管“三同时”检查和竣工验收管理规定,严格开展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管理。制定了南海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设施年度检查制度和试油作业报告制度,建立并不断更新南海区油指纹库。南海分局扎实开展常规海洋环境监测,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和通报制度,开展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完成了南海区沿岸和海岛入海污染源排查。全面摸查了南海区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建设和运行情况,高效完成南海区“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监督检查,督促各地推进海洋生态整治修复项目实施。开展南海区海岛四项基本要素监视监测,对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海岛项目进行监督检查。

  南海分局高度重视发展航空遥感、无人机、无人艇等高新技术在海洋综合管理和业务中的应用。2016年,利用A3航摄仪首次实现了南海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采集。2017年,通过海洋卫星综合应用示范工作项目对南海区开展了海温、海平面、珊瑚、水质、赤潮等要素的遥感监视监测。目前南海分局已常规化利用无人机搭载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监测、海域生态环境监测、岛礁监测、防灾减灾和海洋执法等工作中。南海分局通过“南海无人艇调查技术联合实验室”整合海洋调查技术应用和智能设备制造,搭建平台促进科技转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海洋智能无人艇平台技术”项目获得了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2017年,首次全国海洋督察全面铺开。南海分局抽调有关部门和单位骨干力量,先后承担了海南、广西和广东的“围填海”专项督察及对广东的例行督察,连续奋战、精诚团结、广泛核查、深挖线索、坐实证据、客观评价,以“国家许我以信任,我报国家以满意”的担当精神,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督察任务。

  从推进“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和“海域使用有偿制度”在南海区的落实,到南海海域使用“无序、无度、无偿”的状况改观扭转,再到海洋督察亮剑,南海分局在依法治海、依法行政工作中获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

  立足三省携手港澳,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

  2006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在南海分局上报省委的工作建议上批示:“我省在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环保和防灾减灾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作用。”多年来,南海分局发挥区位优势,立足南海三省区,携手港澳,放眼南海,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聚焦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提供技术服务、公益服务,到开展海洋空间规划和区域经济研究、助力政策规划制定,为地方海岸带功能布局乃至整个经济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南海分局早在1986年开始实施珠江口香港、澳门倾废巡航监测,开始了跨地区与港澳合作开展海洋管理工作的探索。2007年,为支持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南海分局正式开始了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内地处置的监测管理工作,多年来运行良好。

  2015年,为助力澳门特别行政区有效依法管理相关水域,南海分局积极承担了《澳门习惯水域管理范围划定建议方案》的技术调研和编制工作。当年12月,该方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开创了涉及特别行政区的海域划界方法和实践的先河。随后,南海分局协助澳门开展了“澳门管理范围内海域倾倒区选址研究”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岸线勘定”工作,启动“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域利用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6年~2036年)”研究,为澳门海域科学管理及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在十余年大桥建设过程中,南海分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对大桥建设工程的全程覆盖监测,确保了大桥建设对海域环境质量、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可控、可追踪、可消除。

  在国家统筹“五位一体”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南海分局积极打造海洋生态研究团队,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政策制度和基础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为协助广东省开展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南海分局开展了一系列前期的支撑性专题研究,随后在实地调研阶段,深入广东沿海市(县、区),全面了解各地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敏感区和脆弱区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规划的重大项目用海、用岛和岸线利用需求。报告编制整合了各地市海洋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等成果,经向地方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中央驻粤有关单位和涉海企事业单位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认了全省海洋生态红线,2017年7月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此举在助力地方政府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生态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2017年,南海分局还克服编制资料缺乏、编制时间紧等困难,助力三沙市编制完成了三沙海域生态红线划定方案。

  南海分局开展了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调查与分析评估,为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摸清家底,不断推动完善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支持南海区省市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围绕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设,深入研究南海区海洋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海洋等级划定和招拍挂等,助力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制定。指导广东省开展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等涉海规划制定和评估,推动沿海地市申报“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协助沿海地市编写“蓝色海湾”行动计划,申报海洋保护区,通过开展海域使用论证、路由勘察论证、环境监测等工作,支持地方风电建设、油气资源开发、海底管道铺设等工作。

  与此同时,南海分局不断深化推进与地方的海洋科技合作与共建,先后与广东省共建了广东省海洋预报台、广东省海洋调查技术中心、广东省海洋大数据中心、广东省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技术支撑中心、广东省海洋规划研究院、广东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标准计量中心等。南海分局还先后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研究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在海洋科学研究、材料应用、海洋工程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取得了众多科研和应用成果。

  建站布网拓展能力,始终如一开展公益服务

  海洋观测监测站是海洋事业体系中最基层、最末梢的建制,也是支撑海洋事业大厦的基石。建站不易,守站更难。以南沙、西沙为代表的基层海洋站,自然条件恶劣,与大陆隔绝,对驻守人员的身心都极具考验。多年来,南海分局基层海洋站涌现出了以十大海洋人物何雅兴,南沙卫士罗培史,子承父业两代守礁的张生慧、张鼎雄父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工作者,他们一次次挥别家园,驻守天涯,奉献了青春和汗水,使得“奉献”和“坚韧”成为南海人精神特质的关键词。

  多年来,南海分局通过布设沿岸、海岛、海上观测预报海洋台站系统,在南海区构建了陆海立体观测网,建立了海洋减灾及应急管理体系。致力于有效整合南海海洋观测监测业务体系,深化“一站多能”建设,并全力推进离岸观测、监测、调查“一中心多基地”总体规划布局方案。南海分局积极探索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新思路、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加强对影响南海区的热带气旋、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平面上升、岸线侵蚀等灾害的研究和预测,推进精细化预报服务,着力拓宽预警报信息发布渠道,加大力度推动海洋灾害调查和评估,构建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积极为地方部门提供海洋防灾减灾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目前,南海区36个台站和由9套浮标组成的浮标网络业务运行良好,观测结果准确、可靠,通信线路畅通。2017年还成功布放了两套高精度海啸浮标,这是我国海啸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海啸浮标监测站位的正常运行,可以为我国大陆、台湾地区及南海周边国家提供2个小时左右的预警和疏散时间。

  南海分局作为广东省三防总指挥部、广东省海上搜救中心、广东省核管委等机构的成员单位,各所属台站也作为驻地三防部门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海洋灾害观测预报、海上搜救、溢油、赤潮等应急管理领域与地方有关部门紧密协作,积极为地方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应急等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

  2012年3月,装有7000吨浓硫酸和140吨燃料油的韩国籍化学品船“雅典娜”在汕尾碣石湾东部近岸海域沉没,一旦泄漏将对事发海域生态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南海分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出动飞机船舶开展紧急巡视和监测,近半年的应急攻坚,直至沉船打捞完毕,持续发布海洋环境专题预报120期,通过准确的监测预报数据、及时的信息通报为地方政府的应急处置、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保障和技术支撑。

  针对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南海分局开启了延续近两年的放射性污染监测预测。随后,按照上级的部署,多次组织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积极推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放射性监测能力逐年提升,成为华南地区放射性监测的主力军。2015年,南海分局首次以国家核应急救援海洋辐射监测南海分队和广东省核应急委成员单位双重身份,参加了“神盾-2015”国家核应急联合演习和海上放射性应急监测工作,荣获国家核应急办“先进单位”。

  2013年国庆节前夕,因强台风“蝴蝶”影响,88名渔民在西沙海域遇险。在营救行动中,南海分局启动应急响应,多次专题会商,针对搜救发展动态,连续制作和滚动发布搜救漂移预测及事发海域海况专题预报,极大地保障了搜救成功率,多名遇险人员的获救位置在南海分局提供的漂移路径预测范围内。同时,南海分局组织船舶、飞机全力参与救援。此次行动得到广东省政府、海南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感谢。

  经过50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南海分局建立了南海区翔实的海滨观测、浮标观测、海洋调查、海洋环境监测等专题档案库,收录文书、声像档案3万余卷,电子文件300多万页;建设了作为“数字海洋”南海节点的南海分局GIS系统、互联网网站集群、海洋云平台等信息系统;建有收录了大量南海智库、文献资料的南海数字图书馆,藏书4万余册的科技、人文图书馆;建成了具有较高集成化和一体化的数据中心机房,总面积334平方米,是南海区海洋信息通信网络枢纽。南海分局目前可为南海区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开发建设等提供综合全面的信息支撑。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回望征程,盘点收获,展望未来。当前,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逐步推进实施。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铺开,为绘就蓝图加强了体制机制建设,海洋事业由此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忆往昔潮头击水厚积实力,看今朝再赴征程壮志勃发!南海分局作为自然资源部的海区派出机构,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自然资源、海洋强国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在自然资源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继续发扬“忠诚担当、敬业奉献、严谨求实、团结拼搏”的南海精神,团结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扎实实立足海区,服务三省,携手港澳,辐射南海,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战在蓝色海疆,携手并肩,去开启崭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