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面纱,良渚文明再次震惊世界

07.07.2019  22:31

杭州日报  通讯员 李力行 记者 王洁/文 记者 张之冰/摄 部分图片由良管委提供

王陵祭坛宫殿的发现,实证良渚文化进入文明社会

新华社摄影记者吴元柳在现场采访

反山遗址

考古学家“笔记

一千年前的文明看北京,两千年前的文明看西安,五千年前的文明就看杭州良渚了。

当下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是以黄河为中心,远古的江南仍被视为“化外之地”,吴越以前的事迹茫然无所知。

二十世纪初掀起的考古热,陆续发现了周口店、西阴村、殷墟、城子崖等遗址,都为“黄河中心说”提供了有力佐证。直到1936年,西湖博物馆年轻学者施昕更在家乡良渚镇调查和试掘的发现,以及编著了《良渚》,让考古界第一次对良渚遗址有了深刻认识。

正当良渚文明初见端倪时,抗日战争的烽火以及施昕更的英年早逝,让良渚的考古发掘陷入停滞。

而良渚文明再次震惊世界,已经是50年后了。

反山、瑶山考古惊现王陵、祭坛 从此中华五千年文明绕不开良渚

1986年,良渚文化发现已迈入第50个年头。上海和江苏都陆续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墓,而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却一直是空白,这也让浙江考古工作者产生了紧迫感。

而谁也不曾想到,毫不起眼的反山发掘迎来了重大突破。30多年过去了,当年主持此次发掘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学家王明达,依然历历在目。

5月30日,午后乌云铺天盖地,眼看一场暴雨将至。王明达站在反山发掘工地一个约1.6米高的隔梁边,正有序地安排考古现场的避雨措施。

在这之前,他们已在反山发掘了20多天,除了11座汉墓,丝毫未见良渚文化的影子。但王明达并没有气馁,他深信严格遵照田野发掘操作规范,一定会有收获的。

此时一直在清理深坑的技工,突然直起身一只手托起一小块物件问:“王老师,这是啥?”王明达难掩兴奋,“”地就从隔梁上跳到探方上,又爬到1.1米深的坑里。他在竹簸箕上扯了一块竹片轻轻一拨,朱砂红就出来了:“这下逮着了。

他用竹签子又在坑内别处探了几次,终于剥出了白花花的颜色,那是玉的鸡骨白,这就是后来出土的97号玉琮。在肯定发现了良渚大墓后,他才心满意足地盖上塑料膜。初夏的暴雨哗哗袭来,王明达跑回住处,当晚和几个人就着碗喝了2斤黄酒,别提有多开心:“这次发掘将载入考古史册。

而这个深坑就是后来著名的反山12号墓,墓主人被认为是最有权势的“良渚王”,因为他的墓葬规格最高,墓中出土了玉琮王、玉钺王等玉器,发现了完整的神徽形象,这对于解读良渚玉器的纹饰内涵和器物造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反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之多、制作之精、档次之高更是无出其右。

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在瑶山又发现了12座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葬,且首次发现良渚文化的祭坛遗址。

至此,湮没不彰的良渚文化,更得重要的物证。从这时开始,谈起中华五千年文明,就绕不开良渚遗址了。

  • 1
  • 2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
  •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李力行 记者 王洁/文 记者 张之冰/摄 部分图片由良管委提供        编辑:高婷婷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