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01.08.2016  17:03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影视旅游融合、工业转型升级、建筑产业提升、风貌提升及环境革命、重大项目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5.3亿元,可比价增长8%,与义乌并列金华各县市首位,增幅比全国、全省、金华市分别高1.3、0.3、0.1个百分点,保持了加快崛起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经济发展稳中有忧,要素瓶颈制约、金融风险持续增强、工业增长后劲不足等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制约了我市经济的进一步好转,在周边永康、武义工业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我市经济总量被追赶、被赶超的压力持续加大。
  从对比来看,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外贸出口、用电总量、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金融系统存款余额、金融系统贷款余额等指标增速均高于省、金华平均,居金华各县市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增速偏慢,需进一步关注。
  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经济运行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
  ㈠产业发展良好。农业生产稳中趋优。上半年,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1.6%。种植业粮经双增,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10.0%;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长12%。牧业禽稳畜降,家禽基本持平;生猪存栏和出栏头数分别下降25.9%、20.6%。产业化不断推进,现有龙头企业达109家,专业合作社337家,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6万亩,现代农业综合园区7.5万亩。工业运行总体稳健。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8.51亿元,同比增长8.3%,与规上企业工业用电量增长趋势基本一致。重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木雕红木家具等行业同比增长19.6%、20.4%、15.6%。企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1-5月份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8.01亿元,同比增长6 %,累计增幅稳步提高。建筑业逆势增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70.5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省外产值增长2.4%,新开工面积增长4.7%,境外工程2.09亿美元。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1.7亿元,同比增长9.9%。三产比重达51.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增长9.9%,比第二产业快3.5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26.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1%;商品房销售额21.96亿元,同比增长6.1%。影视旅游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实验区实现营业收入98.77亿元,同比增长27.76%;上交总税费14.51亿元,同比增长38.7%;新增企业74家,新增工作室87家,接待剧组144个;共接待游客1091.17万人次,同比增长34.2%,实现旅游收入87.59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9.5和28.4个百分点。
  ㈡增长动力稳健。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23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列金华各县市第一名。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7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7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2.4%;17个省“411”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9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6.4%;33个金华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2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4.4%;51个金华市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8.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3.6%。专项基金争取成效明显。共有6个项目列入国家项目库,争取专项基金7.97亿元。项目数和基金额度均排名金华第一。进出口开始回暖。上半年,我市完成进出口总额 84.05亿元,同比增长3.84%;其中,出口77.72亿元,同比增长2.62%;进口6.33亿元,同比上升21.51%。医药化工类和纺织服装类同比增长16.39%和12.27%;欧洲和亚洲市场增长25.24%和6.19%。传统消费市场持续增长乏力。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15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列金华各县市最低,其中粮油和食品、金银珠宝、中西药品等增长较快,汽车销售下降了0.2%。新增市场主体投资活跃。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853户,同比分别增长22.1%;新增注册资本50.81亿,同比增长48.8%,增幅均高于去年同期。
  ㈢效益指标增长较快。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为57.18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5.90亿元,同比增长18.1%,财政总收入和地方收入增幅均列金华各县市第一位。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主要原因:一是原留存营业税集中入库,完成营业税9.70亿元,同比增长112.5%。二是影视企业股权转让增收导致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良好。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9元,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收入24106元,增长7.6%;农村居民收入13780元,增长9.1%。
  ㈣要素保障有力。金融运行稳健,6月末,金融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42.23亿元,同比增长6.6%,比年初增加40.3亿元,贷款增幅居金华各县市首位;完成股份制改造(新设)6家,新三板挂牌5家,区域资本市场挂牌8家;财政转贷资金作用明显,为202家企业办理周转资金30.49亿元,为企业减轻负担3000万元以上。就业和人才引进情况较好,举办了多场次对接会,引进各类人才近20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212人,其中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44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深入实施“百博入企”计划,新增1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增用地指标争取良好,取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689亩,完成供地4个批次332.57亩;盘活存量用建设用地309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735亩,今年以来现状闲置土地处置率100%。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今年上半年经济较高增长是建立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基础之上,我市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会加快回落,“前高后低”是今年经济基本走势。北美市场、拉美及非洲新兴市场都不利于我市产品出口,出口短期内难以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金融盈利水平的大幅下降、工业的进一步回落等都将直接影响我市经济增长。
  2.工业发展短板亟需补长。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与省内先进县市相比,我市工业总量偏小,随着永康、武义等地工业快速复苏,总量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二是规模企业培育难,从上半年“小升规”培育企业达到进度的仅19家,与金华下达48家目标任务还有较大差距,亿元企业数量位居金华市后列。三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17家代报企业的关停、G20峰会部分企业限产停产、企业信心不足等影响我市工业增长后劲。
  3.有效投资后劲不足。一是民间投资持续下滑。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民间投资占比从2015年的82.5%下滑到了2016年上半年的79.4%,并且有持续下滑的趋势。二是项目规模偏小,缺乏具有引领作用的大项目。25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3.27亿元,其中投资额超10亿的均为交通项目,其他类别项目规模普遍偏小。产业类项目谋划数量较多,但缺乏具有标杆性的龙头项目,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偏弱。
  4.财政收入增收难度加大。上半年财政收入保较高增速不可持续。主要原因:一是随着“营改增”、企业清费减税负等工作的深入推行,预计我市建筑业税收减收、影视企业所得税等将会下降;二是重点税源增长乏力,去年增值税入库200万元以上的62户工业企业(不含调库)今年上半年仅增长0.1%,其中有29户企业入库增值税出现了负增长;三是我市国税部门免抵调库潜力基本丧失,我市今后要保持财政收入较高的增长难度较大。
  5.金融风险压力持续加大。6月末,我市不良贷款余额达17.12亿元,比年初增加了5.31亿元;不良贷款率已达2.3%,比年初上升了0.6个百分点。下半年,由于“三去”相关行业的不良贷款将会进一步增加,贷款展期、借新还旧等被掩盖的不良贷款可能进一步显现;银行客户涉及民间融资的比例在80%以上,民间融资风险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有可能加剧,不良贷款压力持续加大,预计将在2017年才会有所缓解。
  6.商品房去库存周期过长。目前我市房地产库存量达24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48.6万平方米,按照目前的消化速度,商品房库存消化周期预计需要37个月,其中住宅18个月,消化周期相对偏长,去库存压力较大。随着城中村改造拆迁实施高层安置和加快廉租房建设等工作推进,将会进一步压低商品房的销售价格。
  三、下一步经济发展工作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经济企稳的时间“窗口”,努力巩固好上半年良好的发展态势,精准发力,争取实现“全年红”,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强基础。扩大有效投资。一要激活民间投资。注重稳预期、提信心,加强政府性投资的引导,努力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二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坚持固定资产投资末位约谈机制,继续开展重点项目攻坚行动,强化政策处理,加强施工力量保证,确保项目建设完成年度目标。三要加大招商力度。结合我市发展趋势,谋划一批对我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城市提升、区域融合、民生保障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招商项目,完善招商项目库,变“游击招商”为“定向招商”“精准招商”。推行全域化招商,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引导在外东阳人回乡投资兴业。四要加强项目包装和资金争取。加强与上级的沟通衔接,谋划包装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重特大项目,完成“十三五”重大项目规划评审。做好国家重大项目库和投资计划编报工作,从“资金等项目”转变为“项目等资金”,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专项建设基金。
  (二)提信心。减轻企业负担。深化“走企连心、精准服务”等活动,增加企业转贷周转资金,注重企业帮扶。全面推进“营改增”扩围,减轻企业税负。鼓励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财务成本。按要求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电价、气价,降低企业要素成本。防范金融风险。大力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降低融资成本。切实应用好政府应急转贷资金和小贷公司客户应急转贷资金。落实“保、帮、关”企业分类处置,对大企业“能保则保”,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尽可能帮助恢复正常生产,对“三高一低”等风险企业依法予以退出市场。防范和打击逃废债行为。
  (三)促转型。形成转型机制。以亩产效益为导向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年内力争完成工业企业基础数据库,为科学评价企业奠定基础。在继续完善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收费机制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水价、电价、排污费等差别化收费机制的形成。发挥转升办、木雕红木办、建筑产业联盟等作用,推进优势产业转型提升。加强企业培育。继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和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库和“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力争年内新增规上企业48家、高成长企业10家、亿元企业5家、超十亿企业1家,完成股改12家,场外资本市场挂牌15家,企业上市(兼并重组)3家,着力构建大中小梯次合理、橄榄型的企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构建科创平台,努力打造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探索小微园、“双创”园和众创空间建设,继续推进“百博入企”计划,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年内新认定金华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0家,创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金华市级2家。年内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9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完善统计制度。推进统计体系创新,转变现有的以工业统计为主的统计制度,结合我市发展实际,设立更多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注重新业态、新增长点的统计制度建设,力争全面反映我市经济发展状况。转变统计思路,使指标的设立能更多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促经济发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