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金字招牌 勾画美丽宜居乡村新风貌

30.05.2018  09:51

  风从浙里来。散落在浙江大地的一个个美丽宜居乡村,已然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在浙江,乡村振兴战略高歌猛进,落实浙江省《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和2018年度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工作任务要求,共建共享“诗画浙江、美好家园”是浙江人民的共识和愿景。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今年亦是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的第一年。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浙江省建设厅牵头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整治,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突出强调“高水平推进”和“提升”,以更高质量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勾画美丽宜居的乡村新风貌,彰显了继续走在前列的底气和决心。
  时代问卷悄然打开,乡村振兴的号角催人奋进,浙江将以实际成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力争率先在全国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人文相得益彰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格局,为全国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浙江样板。
   大图景:
  浙水宜人,绘生态亮丽底色
  这几年,随着“五水共治”的全面深入实施,农村治水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锚定新方位,浙江严格落实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尤其在长效上下功夫”的重要批示,按照“五水共治”要求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果的工作要求,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工作中以“管理规范化、运维标准化”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提高运维能力,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发挥处理设施治理效果,为生态环境改善做出应有贡献,让碧水长流,让一个个清丽水乡从“一时美”走向“持久美”。
  据介绍,2017年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已全面完成工作目标要求,实现接收设施全运维的工作目标。截至2017年12月底,全省已有20864个行政村完成了设施接收运维,共计接收49793个设施。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长效管理,浙江省积极推动《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条例》立法立项制定,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运维管理工作早日有法可依。同时,各地根据治理设施运维的客观需求,积极落实“政府扶持、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机制,做好运维管理资金筹集,据了解,2017年各级运维经费达到6.3亿元,确保资金保障。
  其中,第三方运维在解决成本问题,补齐技术和人才短板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淳安县,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该县还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终端设施委托给第三方管理维护。通过科技力量和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运维单位履行服务主体责任的同时,县乡村三级解放了双眼和手脚,让农村百姓真正享受到了“五水共治”的福利。
  各地根据长兴设施“站长制”的试行经验,用“站长制”规范化管理设施运维,调动地方政府履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管理、保护主体责任,促进设施管理有人、管得住、管得好,全面推进运维管理效果。
  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浙江省把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强机制、重长效,不断提升老百姓生活周边的水环境,还一湾清流,筑就一道道美丽的乡村风景线。
   大民生:
  厕所革命,涵养乡村文明风
  小厕所,大民生;小切口,大文章。早在2015年,浙江就以“厕所革命”为突破口提升旅游产业服务质量。3年来,按照“布局合理、卫生整洁、环保美观、方便使用”的目标,标准化厕所建设从浙江的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各县市积极以农村既有公厕为重点,以独立式和附属式农村公厕为主要对象,以改造提升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公厕改造,同步实施公厕粪污治理,加强农村公厕管理服务,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卫生和品质,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
  农村厕所的改造和提升,首先是服务当地农村老百姓的需要,因此更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翻开《浙江省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规范》白色手册,里面涵盖了基本规定、建设要求、改造要求、管理和服务要求和农村公厕改造内容判定表等诸多内容细节,为各县市因地制宜开展厕所革命提供了有效依据。
  每座农村公厕改造,要因地制宜,根据公厕所在村庄的产业特色和环境要求选用的相应的标准,确定“对标”“提升”或“补缺”的改造方式。具体而言,“对标”改造主要对照《浙江省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规范》(D33/T1151-2018)进行改造;“提升”或“补缺”可选择相应的国家乡村旅游厕所标准、城市公共卫生间标准和省农村公厕标准进行。
  “做好农村公厕改造,有利于农村污水治理,有助于服务农村聚集人群,为农村生产生活的改善提供环境支持,有助于加强农村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省建设厅村镇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农村厕所革命,让厕所成为一道风景,成为文明的一道缩影。主打全域旅游发展、国家大花园建设的开化县,率先在全省拆改建管一体化推进“厕所革命”,一批精品的生态公厕得到了高度赞赏。按照“因地制宜、一厕一策一景”的理念,开化县主动融入本地特色元素和周围景观,建造了譬如七彩长虹星河游客中心公厕“舒园”这类的“网红厕所”,加以粉墙黛瓦、门楼、石库门、土墙、碳化木及细竹的装饰,独具特色,当地村民就像建造自家房子一样精心打造着充满乡土气息的公厕,深受游客好评。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创新管理机制,采用“网络+”“互联网+”“智能+”“所长+”“市场+”“商业+”“社会+”等方式,集合社会力量,加强农村公厕的管理和服务。预计到2018年底,浙江省完成农村公厕改造50000座,建立长效保洁维护机制,基本解决农村公厕难找、难上、难管等问题。
  小厕所引领大变革。先行先试的浙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把“厕所革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以小厕所撬动大整治,以小厕所带动大提升,以小厕所引领大风尚,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人们讲文明树新风,把乡风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手笔:
  危房治理,浙派民居韵味浓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清浅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恬静闲适的农家生活情景,还原了人们对于乡居的美好想象。古人云:安居乐业,安居为首。如今,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已经深入到农民的每一个生活场景,尤其是住房问题,更是关切着老百姓生活最末端的幸福感。回应民生关切,浙江省建设厅紧紧结合村庄规划和具体实际有力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解决村民迫切需要改善的住房问题,一幢幢独具浙派风格的民居在乡野间蔓延,承载着和美幸福,焕发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面貌。
  自2016年11月“除隐患、保安全、促转型”治危拆违攻坚战电视电话会议以来,浙江省各地行动迅速,已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排查鉴定工作。2017年,各地采取“腾、拆、修、控”等有效措施,分门别类、多途径、多办法、有重点积极推进解危工作。2018年,全省农村危房治理改造已进入攻坚阶段,上下全力做好农村危房治理改造“最后一公里”工作。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完成C级危房治理改造117781户,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6.4%。其中拆除(新建)的33459户,修缮加固41854户,腾空防控42468户。
  “解危”还只是初步,浙江省巧妙以危房治理为重要抓手,先后解决无房户、缺房户安置问题,进一步保障了住房安全、优化了乡村环境,同时主动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加快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注入乡村振兴发展要素,让“盆景”变“风景”,推动美丽经济的发展,更拓宽了乡村发展空间,让老百姓“住有所居,住有所安,住有所依,住有所乐”。
  在安吉大竹园,61幢造型别致的农房散落在村东的75亩土地上,远远望去,一片灰墙黑瓦,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好似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静谧悠然。作为省级农房试点项目,大竹园村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青山环聚落、绿水绕田园”景观格局和“稻田蔬香”“悠然人居”的形象品牌,集中力量拆除违法建筑24处,拆迁并安置42户农户,大大增加了住房空间、绿化空间,同时大力推进道路拓宽、立面改造、污水治理、五线下地等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全面美化村庄环境,并以环境提升促进产业提升、素质提升,超前规划村庄经营方向,不断拓宽村庄经营新路径,为富民增收打开了新局面。
  无独有偶,乘着危旧房治理改造的东风,东阳市南市街道西坞村建成了通村道路;六石街道吴良村拆保结合,原貌修复“东门第一街”,延续乡愁,打造“新地标”;湖溪镇象田村重建以马头墙为特色的仿古建筑群,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建设乡村旅游基地,成功创建省生态文化基地。
  杭式大屋、东阳木雕、宁波大墙门、浙西门楼、浙南重檐……坚持“以人为本、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乡土特色”理念,浙江的农村危房治理更是要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生态功能需求,做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乡村风貌,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浙江经验启示我们,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要聚焦群众所思所盼。
  深入农村生活生产的每一角落、每一场景,浙江省大力推进全域性整乡整镇整治,多维度提升村容村貌,更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精准发力,培育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美丽经济的蓬勃发展,奏响富民强音。(作者 陈潇奕 编辑 朱宇心)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好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农村的要求,林业厅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是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推动浙江“千村示范、万建设厅
水利部调研我省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整治工作
  【本站5月31日讯】为提升农村水系生态环水利厅
乡村振兴的文化之维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