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视野下的余村

21.05.2018  19:04

  “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发展有多种多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余村视察时讲话)
  “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习近平2005年8月24日《之江新语》)
   余村村庄规划的背景
  余村是位于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一座小山村。2005年夏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余村视察调研,在听取“村两委”关于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维护山水生态系统、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社会稳定的有效做法后,作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余村,从此成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首倡地。
  2017年4月,新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来到余村调研考察,对新时期的余村发展提出了“争当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样板地、模范生”的新要求。由此,以“两山”理念诞生地、首倡地为起点,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地、模范生,成为余村新的发展目标。如何在新一轮的乡村规划实践中践行“两山”理念,成为余村村庄规划乃至全省城乡规划工作的新挑战。
   余村村庄规划的解读
  “两山”转化构成余村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是一个包含了系统思维、创新理念、转型发展、民生共享等博大思想内涵、极为丰富生动的理论体系。究其本身,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关于“两山”理念的系统阐述,可以发现其核心内涵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告诫人们应当认识到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价值,需要严格认真地加以保护,走“生态优先”发展之路;其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导人们转换发展思路,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三个阶段的表述中,更是明确指出:“……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而要达到此一境界,便是要实现生态自觉之上的“两山”理念自如转化。
  就目前余村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而言,其基础性的生态保护工作业已取得不俗成绩,而面临的问题正是生态资源转化不足,导致“两山”理念转化成果不够彰显。因此实施“两山”转化、推进生态自觉构成余村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从“两山理念诞生地首倡地”向“争当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提升的关键。
  “两山”转化的通道建设要求。绿水青山如何转化成金山银山?即生态优势如何转变成经济优势?要实现此种“两山”转化,就“两山”理念所述而言,“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意即以制度创新为内涵的通道建设是“两山”转化之关键。通道建设是关于制度创新的的宏观设计,其结果必然引发城乡社会各个方面的改变,尤其是在生产生活方式和人的价值取向的调整。另一方面,就城乡规划的本质属性而言,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做好乡村规划的空间融合、公共服务和生态美学价值观的应对,也就是体现为对转化通道建设的规划支撑,或者也可以反向理解为“两山”转化通道建设提供规划条件。
   余村村庄规划的实践
  以生态价值为基础的空间融合。传统的村庄规划往往会基于一定分析作出村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大致划分,但是按照“两山”转化的认识,三生空间事实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即生态空间也有生产的功能,生活空间内同样有生态的成分。事实上,“两山”转化对空间的认知更多地可以理解为以生态价值为基底的空间融合:
  首先,整个村域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两山”理念提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正是基于这种系统化的认识,才能实现“算大帐、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因此在余村村庄规划中,建立了村域层面的生态评估,建立统一的用地分类表达,对整个区域作出生态价值的表述,且需要在系统层面提出扩张这种生态价值而不是减少的总体措施,以此指导具体的规划设计内容并实施积极的生态修复。
其次,村域空间生态化融合即以生态价值为基底的三生空间融合,其过程就是“两山”转化,即超越传统的新型乡村生态发展路径。其内容为对村庄各功能板块的重新定义、再细分和生态化组织,并制定相应的管治要求。
  再次,空间融合还涉及区域协调。“两山理念”指出:“……虽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与邻为壑……”。由此可见,区域统筹协调、城乡空间融合或镇村一体发展,便具有了实际操作的现实意义。
  以绿色生活为导向的设施应对。若将整个村庄视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人及人类活动构成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的功能发挥必然反馈其中的要素,因此需要建立生态化的行为要求。同样,“两山”转化不仅仅包括产业和空间,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同样构成“两山”转化的内在要求。要使“两山”理念真正成为行为自觉,必然需要有触及人心的行为要求。
  余村村庄规划将余村视为一个包含人的行为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引导性构筑包括生态旅游碳币、生态化农业生产、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及有偿回收、绿色农房建造、低碳化交通出行及生态文明展示等一系列绿色行为计划。从宏观上制定三个等级的生态化环境考核标准,从微观上将这些基本要求融入村规民约。规划中准备了一系列包括碳币银行在内的、以绿色生活为导向的相关设施并予以空间落位,这些设施既是这一导向下的产物,同样通过设施的布设对村民和外来参观旅游者予以绿色行为的引导。
  以生态美学为指导的环境设计。“两山”转化同样对人的价值判断构成新的要求。以审美取向为例,“美丽”是“两山”转化的重要内涵,习总书记曾对农家乐的经营指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更何况余村是“美丽乡村”发源地——安吉的一个缩影。
  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以“人化自然”为内涵的,更偏重于形式美的均衡、对称、协调等因素。传统的村庄规划设计往往给人一种生硬不自然或带有“城市化”手法的设计感观,但在“两山”转化之下,生态自觉成为新的意识,“生态”也成为新的审美取向。生态美学则更注重“自然美”,突破了形式美的种种限制,构成了对传统审美取向的挑战。在余村村庄规划中,有意识地构筑以生态化、乡土化、特色化为要点的村庄环境设计美学原则,凸显余村融于自然、整洁精致、富于野趣和乡土特色的村落环境,并通过重要节点深化设计和风貌要素设计导则两个方面予以指导。
   余村村庄规划的启示
  践行“两山”理念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城乡规划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浙江省城乡建设和环境治理事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多轮美化运动之后新的内在要求。目前阶段践行“两山”理念的重点是实施“两山”转化,其关键的“通道”建设对城乡规划提出了各项转型的新要求。
  余村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首倡地,承担了“两山”转化先行先试的意义。在其村庄规划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通过三生空间融合、绿色设施应对和生态美学倡导,初步构建了支撑“两山”转化通道的乡村规划框架,其成效尚需观察检验。故而视为抛砖之作,求一颗“两山”之心于诸君,期待更广泛的实践探索,以尽吾辈之责。(作者  余建忠  编辑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