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城建成时 杭州的市中心会在哪里?

23.06.2018  14:24

鼓楼—官巷口—武林广场—钱江新城—全市26个中心(现行总规)


南宋时的杭州市中心

上世纪80年代后的杭州市中心

上世纪70年代前的杭州市中心

杭州的版图,兜兜转转,所有的变化,总绕不过一句:突破地域限制。

假如安卧于“江湖”之间,那么,东不过贴沙河,西至西湖边,南到凤凰山脚下,北至环城北路——这也是老杭州对城市格局的基本印象。

1953年,国家建工部城市建设局工作组和苏联专家穆欣来到杭州,指导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西北面规划了文教区,在东面和北面规划了生活区,打破了杭州长期以来“城东湖西”的空间布局。

1978年开始的第三轮城市修编,重点在于扩展发展空间。

开辟钱江新区,规划旧城,滨江、艮山、上塘和武林四个生活居住区,明确发展卫星城镇。这次城市总规修编,将滨江开发纳入可行性研究;围绕西湖发展的旧有城市格局,有所动摇,杭州从过去背江面湖发展,逐渐转入沿江发展。

1996年,是杭州城市规划史上重要节点。

这一年开始的第四轮城市总规编制,将杭州城市布局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严格控制向西发展。

也是在这一年,萧山的桥南、市北、之江(现滨江)区块,余杭三墩、蒋村、九堡等区块被纳入杭州,杭州区划范围第一次扩充,从430平方公里增加到683平方公里。

新世纪伊始,杭州适时启动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提出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

2001年3月,萧山和余杭并入杭州,杭州市区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

如今,随着富阳和临安的加入,杭州城区面积达到了8002.8平方公里,成为江浙沪市区陆域面积最大的城市。

摊大城市面积的同时,杭州也在“蒸着小笼包”。

第四轮城市总规编制时,在城市布局形态上,开始向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发展,规划了“一主、两副(下沙、滨江)、六个旅游区(西湖、灵山、之江、西溪、龙坞、江南)”的城市布局。

2016年城市总规修编,对主城、副城、组团的范围进行优化调整,变为“一主三副六组团”。一主指主城区,三副指江南副城、下沙副城、临平副城,六组团指良渚组团、瓶窑组团、余杭组团(未来科技城)、临浦组团、瓜沥组团、义蓬组团(大江东新城)。

去年6月9日,又提出拥江发展战略,确定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框架,为杭州建设一流城市、打造世界名城奠定基础。

原标题: 世界名城建成时 杭州的市中心会在哪里? 作者:记者 殷军领 制图 高薇 网络编辑:俞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