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电影院

20.10.2018  11:43

  西湖电影院、太平洋电影院、新华电影院……对于不少老杭州人来说,“电影院”这三个字是甜蜜、温馨的印记。

  改革开放伊始,杭州的电影院并不多,在册的只有20多家。那个年代,电影院给杭州人带来了许多欢乐,也成了年轻人“靠位儿”(约会)的好地方。

  最火的影院当数离西湖最近的西湖电影院,其实当时影院设备最好的是“新华”和“新中国”,其他影院用的都是从上海淘汰下来的机器。不过观众可不管这些,地段好就行。小年轻穿上白衬衫、卡其裤,就爱往“西湖”跑。

  但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机、录像机、VCD、DVD的普及,电影观众被大量分流,杭城许多电影院门庭冷落,观众寥寥无几,甚至关门歇业。

  面对电影市场的不景气,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变了单一的电影发行方式,于1999年8月,在杭州庆春路开设了小厅多厅连映的“电影超市”——庆春电影大世界。这一创举大获成功,当年票房收入就达到了1530万元,占杭州市区电影票房收入的91%,激活了杭州整个电影市场,并且成为全国同行纷纷仿效的电影放映模式。

  那么40年过去了,杭城电影院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年89岁的刘浩源最有发言权,他曾经是浙江省电影公司的宣传干事,用相机记录了杭州多家电影院的前世今生,聊起杭城电影院的变化,他如数家珍。

  有关电影院的布局,刘浩源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每家电影院都只有一个大厅,加上一排排硬邦邦的座位,每天放映的电影场次也有限,一部影片放完之后,才能放下一部。而现在,每个电影院都有好几个放映厅,每隔10多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场次,观众可以随到随看。你可以选择二十几人的小厅,看家庭式的电影,也可以坐在“IMAX”大厅里,感受巨幕的震撼。电影院设置更人性化了,放映技术也跟着突飞猛进。过去用的都是电影胶片,画面常常模糊不清,断片也是常有的事。现在的放映机都是高清数字的,特别是“IMAX”巨幕、环绕立体声、3D技术的引入,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

  有了高大上的电影院,影片类型也更加多样化,让观众各取所需。过去进口影片少,观众比较喜欢看国产的武打片、侦破片,最火爆的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映的《少林寺》,几乎场场爆满。后来,大家追着看好莱坞大片,喜欢特效、大制作。如今,一些看似小众的文艺片也能取得不俗的票房。

  过去电影院售票窗口前人头攒动的场面消失了,倒卖高价电影票的黄牛也早已不见踪影。如今大多数人是手机或者网络购票,手指点点,就能买到票,还能自主选座,非常方便。

  杭州的许多电影院已成为商业综合体的一部分,有较完备的附属配套设施,带给观众的是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新体验。据统计,到2017年底,杭州市共有电影院159家,银幕1217块,票房年收入1.27亿元,达到了又一个高峰。

  电影院的华丽变身,承载了我们儿时的记忆,见证了百姓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未来,电影院还会变成啥模样,你期待吗?